王垠微博摘抄
还记得他吗?很多年前看过他的 完全在linux 中生活,那时候我还是个文青,完全不知道Linux 是什么呢。
当时他和轮子哥、曾博是知乎有名的编程类大V,后来这三个人都疯了。。。
曾博可能是性焦虑疯的,一直布道自己的”失败学“;轮子哥很早就家庭美满,听说是新冠逼疯的;而王垠是三个人中最体面、最有修养的,也不知道怎么疯的,现在在卖自己的计算机课。
想起了贝乐斯的一句话:
尼采说,“上帝已死”。霍金说,“哲学已死”。
尼采疯了。霍金死了。
他的微博文字很有涵养,信息量很足 https://m.weibo.cn/u/6347862377 ,完整浏览一遍很有共鸣。
我年轻的时候想要在聪明人的社区工作和生活,但我现在发现,其实真正的聪明人永远是孤独的。
摘抄一下他的微博如下:
智商
随着教学的进行,我正在反复验证之前对“智商”和“天赋”的看法
计算机科学,这个大多数人看来很复杂困难的领域,其实可以被很普通的人在短时间内掌握。我从来没有在教学中遇到过智商不够用的人。
我的教学证实了人的智商并没有大的差异。世界上没有天才,也没有笨蛋。所谓智力差别,仅在于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知识,在于教育的方式,在于对待事情的态度。
我越来越确信,用数字衡量一个人的荒谬。数字只对那些想骑在其他人头上,把他们当机器用的人有用。所谓智商 IQ,以及基于这个数字发展出来的理论,包括 EQ,各种 Q……,都换汤不换药,是用来进行压迫和欺骗的工具,是披着心理学外衣的洗脑。
每当我看到类似的“心理学研究成果”,都会先思考一个问题:作者是为谁工作的?
35岁裁员
经常听说某些中国互联网公司鼓吹他们员工年龄段的年轻,甚至号称要淘汰某个年龄段以上的员工。
首先,这应该是不合法的野蛮行为。进行这种宣传的公司,是愚蠢而邪恶的。每当看到有类似消息,这个公司基本就进了我的黑名单。我不会在乎他们的任何事情或者产品。
第二,这显示了教育的失败。为什么显示了教育的失败呢?因为大部分人上了大学,并没有学到精髓的知识。只学会肤浅的,可以暂时打工用的低级技能。在工作中也无法学到真东西,只学到勾心斗角的技能。所以随着时间流逝,自身价值就降低了。
新一代的毕业生,刚学会了当时流行的,可以暂时打工用的低级技能,所以公司就宁愿用他们。可是随着岁月流逝,这些年轻人也会变老,贬值,因为他们没有完善的基础,无法学习新的知识。
如此反复,所谓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……”
在一个良好的教育体制下,人的价值会随着年龄增加,而不是减少。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知识系统,方法,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,他就不会随着岁月而贬值。他的价值会逐渐增加。
在这样良好的社会,年龄大就不再是人们所担忧的事情,反而是人们尊敬的事情。年龄在这样的社会,意味着智慧和魅力。
懂和不懂
我们国家的文化总是很在乎“懂与不懂”的差别。要是被人抓住你“不懂”,就好像天大个事情。久而久之,人们就形成了一种喜欢显示自己很懂,甚至不容置疑的心理习惯。很少有人怀疑过自己,是不是没真懂。
懂还是不懂,真有那么重要吗?从不懂到懂,往往也就是一夜之间。而且你懂了之后,仍然有深浅差别,没人真的懂得那么深。所以就算一个事情永远不懂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从来不以不懂为耻的人,就很容易坦然的面对自己没真懂的事实,直接承认自己不懂,怀疑自己知道的东西是不是真的理解,甚至以怀疑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为乐趣。
面试和工作
跟人聊天才发现,像查户口一样质问别人“你这几个月怎么不工作?你是富二代吗?” 是比较常见的中国公司面试别人的问题,特别是 HR 经常拿着简历这样问。这不仅是对人的不尊重,而且体现出说话人非常落后的社会意识。在某些国家,这是会被告上法庭的。
为什么人一定要连续不停地工作呢?他们是牛还是马?问这种话的人,潜意识里把每个人当成了奴隶,所以不工作就是大逆不道。鉴于这种现象在中国如此普遍,我不得不严肃地思考,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?
高谈阔论
IT业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,有点像这个古代小故事:
“一个书生在一次夜航船上与一个小和尚同乘一舟,期间高谈阔论,那小和尚以为书生有大才整夜脚都蜷着,不敢伸过去打扰书生,期间无意问书生: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是几个人的名字,书生答两个人的名字,由于澹台是复姓以书生的阅历不知尚可原谅,待和尚又问,尧舜是几个人,书生竟答道是一个人,于是小和尚对书生的敬畏之心全消,调侃道:这等说起来,且待小僧伸伸脚。”
华为百万年薪
前段时间网上盛传某大厂总裁办的一封信,罗列出公司给一些“天才少年”的百万级薪资。这引得很多人羡慕,说真是知识改变命运,感叹某公司真是重视人才。我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?我首先想到的是,这种包含员工个人隐私(姓名,薪资)的信件,是怎么流传到网络上的?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,这种把别人姓名和薪资泄露到网上的事情是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的……
团建就是海豚表演
中国公司搞团建都很像是海豚表演。去之前看了活动日程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,以为就是好玩的事,心想大家聚一聚也好。结果去了就被一些不知哪个村里来的主持人指挥着,吆喝着,做一些尴尬的,超越自己底线的事情。还要被拍照,拿给外面的人看,让外人以为他们其乐融融,很团结的样子。
这不是很像海洋世界的海豚表演吗?外人看着好玩,以为海豚在里面都很快乐活得很开心,却不知道他们都是被迫做那些事情。
如此“团建”,团队的感情从何而来?
歌曲评论
今天在一首歌的评论里看到一句话,很喜欢:“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,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,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。我假装无情,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。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,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。”
任务
太多的中国人活着是为了完成别人给自己安排的任务。这里的“别人”包括父母,老师,领导,身边人的舆论压力。任务和压力毁灭了兴趣和爱。太少的人为了自己活着,为了享受生活,为了真正关心彼此。
道德经
越是成长,就越是体会到《道德经》这句话:
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
很多人因为出身名校,名企而感到荣耀,还有人因为身穿名牌而感到荣耀。所谓「惊」,就是那个意思。就像一个奴才,扑通一声跪倒在这些名牌之下。得不到那些的人都向往之。
其实那些都是自身地位低下的体现。老子说「宠为下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自己本身没有价值的人,依附于这些标签,生怕失去了它们,自己就一文不值。
很可惜,2500 年前的人看明白的事情,在当今的中国几乎无人知晓。名牌代替了学识,名牌和名气代替了美,品质,风格。能看到事物本质价值的人极少。
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说:“我进过名校,名企,我穿着名牌,这是它们的荣耀,不是我的。”
第十三章 [原文]
宠辱若惊①,贵大患若身②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③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④?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⑤。
[译文]
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,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。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?得宠是卑下的,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,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。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。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?我之所以有大患,是因为我有身体;如果我没有身体,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?所以,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,天下就可以托付他;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,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。
环境和人
有人看了「新丑陋的中国人」,总是喜欢说,人都是环境的产物,这些东西写了也改变不了什么。
但他们为什么不说“环境是人的产物”呢?开头的时候哪个国家不穷,哪个国家不是战乱之后?还有些国家被原子弹炸过呢,又小又缺自然资源。
我觉得有些地大物博的国家的人们,把现状怪在环境上,是一种不求进取的借口而已。没有人是无辜的,匹夫有责,包括我在内。
面对死亡
很多人平庸而世俗的原因,都是因为不能平淡地对待死亡。心里总想着自己要活很久很久,要是老了怎么办呢?现在就为那个时候做准备吧。所谓的“准备”是什么呢?那就是买房,生孩子……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作家说,有的人活着,却其实已经死了。
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应该看看《挪威的森林》。如果每天都想到明天可能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,今天应该做什么,你就会抓住最关键最美好的事情
入门减肥药
有些书跟你说,“五天学会 xx”,“大师都看这个入门的”,结果最后发现是减肥药,只给了你盲目的自信,其实什么都没学到。每个领域都有很多这类书,让你以为很快可以学会,结果最后就放弃了。其他的书呢,总是夹杂很多无关紧要的内容,主次不分,让你感觉永远看不完。还有各种“图解 xx”标题的书,你以为有图就好理解了,而其实只是画了一些无关的插图或者“脑图”,而主要的部分全靠文字。那不叫“图解”好不好?
其中一个领域就是日语。我发现市面上没有一本日语教材可以系统的教会你日语,当中毛病跟编程教学很类似。本来该做最基本的练习,它却给你一堆毫无头绪的对话,其中的语法无法理解,只能硬背下来,附带许多不认识的单词…… 这很像市面上的很多编程语言教材,大量实例代码你只能拷贝下来,却没法理解它们在做什么。
有些人以为去了这些外语国家,沉浸其中,自然就学会他们语言。可是经验告诉我,在美国学英语,效率一样可以非常低下。美国人如何教外国人英语呢?他们会让你参加一个班,老师是一个闲得无事的阿姨。每天跟你说说话,结果最后只记得一些固定的日常用语和单词。一个会说自己母语的人,却无法真的教会你他自己的语言,这就是事实。我听说一个人在韩国读语言班一年,最后连很简单的韩文都不认识。
创造
获得创造力是脱离低级趣味的最好办法。一旦学会了创造更有趣的事物,你就不再沉迷于被动吸收别人的劣质作品。反之,当你被别人的劣质作品逼到百无聊赖的时候,也会被催生创造力。
在美国的时候,一个德国裔同事的自我介绍里写着:我是德国人,出生在美国。我 18 岁回德国上的大学。再回到美国的时候,立即对美国的啤酒品质产生强烈不满。于是我自己开始酿啤酒,开了一个自己的啤酒作坊。
这些年的电影都看不下去了。美国的,中国的,都没法看。所以我想拍一部电影。
中国的房子太差了,所以我想成立一个世界级品质的房地产,建筑和物业公司。
中国的教育太差了,所以我要成立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机构。
吹空调
很多人逐渐知道空调是不能“吹”的,会吹出病的,却不知道为什么。我发现很少有人知道空调温控器的工作原理,甚至导致地铁车厢的出风口设计错误。上海地铁车厢的出风口,是直接对着人头顶吹的,所以感觉有必要科普一下。
知道空调出风口出来的冷空气,温度是多少吗?如果用激光温度计对着空调出风口打一下,应该只有 10~14 度。可是温控器设定明明是 24 度啊,为什么?
其实很简单,温控器设定的只是室内的“目标温度”。不管你设置是 24 还是 26,出风口温度都不会变,仍然是 10~14 度。当冷空气使得室内温度降到设定的温度,空调就停止制冷。所以空调出风口出来的空气,要么就很冷,要么就不制冷,跟室温一样。
并不是你设定 24 度,它出来就是 24 度的空气,而是很冷的空气。
很多人回家发现室内很热,把温控器开到 16 度,以为会比 24 度更快冷下来,其实那是没用的。空调出风口一直都是那个很低的温度,不会因为你设定 16 度就更快冷下来。
这就是为什么空调不能对着人直接吹,因为吹在身上的不是你设定的温度,而是会让人生病的,冬天一样的冷风。
空调不是拿来吹的,而是用于降低整个空间的空气温度。空调对着没有人的地方吹,一样能达到效果。就像你想让水池里的水热起来,只需要悄悄在某个角落注入热水就行,不需要把很烫的水往人身上冲。
你会发现发达国家房间里的空调出风口,都不是对着有人的地方。车厢,飞机机舱的出风口,也都是靠着天花板或者侧壁,朝着没有人的地方。可是在某大国,我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空调和风扇的用法是不一样的。总听到“吹空调”这个词,说明误解之深。
每当在上海地铁上,发现中间一长条的出风口直接对着大家的头部吹,吹得头痛,躲都躲不开,我就在想,地铁车厢的设计者知道空调的工作原理吗?
入职体检
今天听说一个朋友去做了“入职体检”,发现血压有点问题,担心对自己的工作不利,我才意识到应该科普一下「入职体检」这个事情。在我看来,入职体检本来应该只检查常见的传染病。
在美国工作入职,是完全没有入职体检的。只要你的健康问题不会传染给其他人,就没人关心这个。体检应该是员工自己的事情,你完全可以用医疗保险自己去做体检,信息只有你自己知道。
Intel 在中国的部门,入职体检只需要照一个胸片。为什么需要胸片我都有点莫名其妙,但我猜只是看看有没有肺部的严重传染病。没有任何其它项目。这比起很多中国公司,都要合理很多。
但我听说在很多中国公司,入职体检的项目真是面面俱到。如果是餐饮等健康相关的企业还好,需要检查传染病。但很多互联网公司,各种其它企业,跟客户的健康一点关系都没有,还要做全面的入职体检。
这些医疗健康信息都会被公司得到,这是严重侵犯个人医疗隐私的行为。公司完全可以根据体检暴露的健康情况进行歧视,即使这些情况根本不会影响和传染到其他人。
年龄歧视,性别歧视,医疗歧视,都是邪恶的现象。剔除老弱病残,是纳粹的行为。我觉得劳动法应该禁止公司进行跟自己业务无关,跟传染病无关的入职体检。
中国公司应该停止两种严重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:入职体检和团建。
焦虑
有朋友跟我说看了全国这么多地方,只有成都和长沙的人们是豁达,不焦虑的。我感觉他的观察可能是不全面的,因为如果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焦虑,不大可能只有一两个地方是例外。焦虑是全世界的问题,我不觉得成都和长沙的人们真的不焦虑。这不是文化问题,也不是性格问题,也不是人们的心理有问题。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全世界近些年都开始焦虑呢?如果没有外部因素控制,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同时出问题。
太多的心理学家把焦虑的根源归结在人自己身上,告诉他们调整心理,甚至给他们吃药。然而我觉得焦虑的根源不在人们自己,而在于外部的环境。有别有用心的人在制造焦虑,传播焦虑,甚至可以让人们在不需要焦虑的时候仍然焦虑。很大部分的焦虑是因为经济引起的,而经济是由人控制的。如何控制经济呢?一方面通过资本运作,一方面通过控制人的心理,让他们相信不真实的东西,相信泡沫。让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,利用恐惧,让他们丧失理智的判断。通过各种方式,夸大各种事情的实际严重程度,让他们恐惧和怯懦。
所以焦虑是一种“病毒”,它可以被操纵,它通过信息(特别是媒体)传播。看到什么信什么的人,特别容易焦虑,而且会迅速地传播焦虑。关注和转发让人产生担忧的信息,似乎成为了他们的工作。我觉得人们应该意识到这种焦虑来源的存在,培养识别他们的能力,断开和他们的信息通道,比如不看他们的朋友圈,避免和他们说话。多认识不焦虑,不传播焦虑的人。通过冥想内省,化解自己的焦虑。这样自己的焦虑可以不治而愈,而且可以让焦虑无法传播。
语法
似乎很多人对于学习外语有一种误解,认为不需要学习语法,语法不重要。只需要沉浸在外语的环境里,培养“语感”,自然就会了。
其实他们不明白,这种“会了外语”只是一种很低级的会。经过很多时间,它也只能让你达到母语国家小孩上学前的水平。想想我们为什么上小学,中学都要学语文。外国小孩也得花很多时间学他们自己的语言,学写字,学语法。英语国家以前把小学叫做 grammar school (语法学校),为什么?因为学会自己语言的语法是非常重要的。
所以片面宣传“语感”,忽视语法肯定是不行的。这只能让你勉强能对话,却无法达到“受过教育”的水平。通过大量沉浸来达到所谓语感,而不学语法规则,就像用大数据方式来翻译语言。看起来像是那种语言,而仔细一看牛头不对马嘴。